|
|| 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- 新闻动态
- 新闻动态 |
盂县最后铁匠铺的铁艺人
|
发布时间:2019.01.04 新闻来源:文水铁艺加工厂 浏览次数: |
在太行山城盂县的苌池村,现在仍然保留着一间燃着炉火的老铁匠铺。主人是4代以打铁为生的手艺人尹俊杰。在他的敲敲打打中诞生的一件件铁器与手工铁艺制品,从生活的角度看很艺术,从艺术的角度看又很生活。现在,尹俊杰堪称充满乡土气息的铁匠艺术家。据悉,现在整个盂县,仅剩尹师傅这家最后的铁匠铺了。
尹俊杰不仅能打制传统的农具与家用品,同时还奋力进行铁匠向铁艺人的转型。他开始按照客户的要求打制各类铁艺制品,用硬邦邦的铁块,构思并打造出特别的铁制艺术品
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“出手打铁要趁热”。随着岁月流逝,铁匠这个曾经火热的行当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,而生活中这些与打铁有关的谚语却说明:这个行当曾经与人们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。6月初的一个周末,我刚好路经盂县境内的苌池村,一个醒目的“铁匠铺”牌子吸引了我。循着“叮叮当当”的铁锤敲击声推门进入,里边熊熊的炉火正旺,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正抡着锤子,对一块烧得通红的铁块有节奏地进行捶打,原始古朴的画面瞬间吸引了我的全部视线。
传承4代的铁匠铺
老人叫尹俊杰,今年62岁。他的铁匠铺不到10平方米,炉灶、风箱、铁砧、铁锤、火钳、煤炭以及一些尚未成型或已经锻打成型的铁艺制品,便是这里的全部家当。尹师傅的铁匠手艺来自祖传,从太爷爷开始他家就从事这个行业,至今已传承4代,有100多年的历史了。记得还是七八岁的时候,一放学回家,看到正在忙碌着打铁的父亲和哥哥,他就会去拉风箱,在家庭的影响下,不知不觉就熟悉了这门手艺。
起初尹师傅并不想当铁匠。“念了回书,没有夺过第二。”他上学时,成绩一直很好,直到1974年高中毕业回村,当时在村里也算是不简单的人物,当过小队长、文书、保管员、会计,是村里的重点培养对象。1980年,改革开放后,村里实行包产到户,尹师傅不得已才跟随父亲正式从事铁匠营生,没想到拿起铁锤就再也放不下了,一打就是37年。
刚开始学习时,他站在旁边仔细地观察父亲打铁时的每一个动作。打铁过程中父亲是不讲话的,只是通过不同的手势传递要领。因此,尹师傅只能自己琢磨领会每一个细节,牢记整个打铁过程。“一个学徒要成为一个熟练的铁匠师傅,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磨练,即使这样,还不一定能完全掌握打铁每个环节的精髓。这不仅需要吃苦精神,还需要悟性。”铁块上火后加热好的标志是什么?想要锤打成什么样的器具?上了铁砧后怎么打?用多大的力?这些都必须心里有数,烧红的铁块是不允许你去量尺寸、称重量的,而且手工打铁也没有模具,“考的就是铁匠的眼功和手劲!”
“最红火的时候在1980年那会儿。那叫一个忙啊,整个县里大点的村子都有铁匠铺,全县少说也有二三百个铁匠铺。我们村六七个铁匠铺都忙不过来,光我家就3个铺,我和父亲一个铺子,叔叔和哥哥各自独立经营一个铺子。”原先是生产队里有几套农具,大家换着用,包产到户后,家家需要准备一套农具,这着实火了一把乡村铁匠,然而上世纪90年代后,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,许多农具忽然失去了用武之地,“粪钗、拾粪铲、泥锹,这些农具现在几乎见不到了。”山西曾是全国的主要产煤区,过去村村都有小煤矿,矿车道钉、煤镐等矿用产品,铁匠不停地打还是赶不上用。再说生活中,那时家家户户生火做饭都离不开火柱、打炭锤。而这些,随着时代的发展都已一一退出历史舞台,铁匠的用武之地也骤然捉襟见肘了。到如今,整个盂县,也仅剩尹师傅这一家最后的铁匠铺了。
心灵手巧的铁艺人
尹师傅的心灵手巧在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,现在仅仅说他是传统意义上的铁匠并不准确,称他为“铁艺人”才是名符其实。他不仅能打制传统样式的农具与家用品,近来又开始按客户的要求订做各类铁艺制品,自己设计自己打制。时代在变迁,尹师傅的产品已由生产农具向制作各种生活中需要的铁艺品“转型”,他也由铁匠转换成了铁艺人,这正是这间铁匠铺能生存下来的主要缘由。
尹师傅细数现在他打制的东西,早已从功能性向观赏性转变,从生活中用的铁盘、铁勺,到建筑用的铁门、铁栅,还有装饰用的摆件、娱乐用的武器以及旅游区还原复制的各种古代用品等,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,上面保留了许多锻造时的情绪痕迹和汗水味道,记录下他在打制中的情感变化和艺术思考,也让他的铁艺制品多了不少看似意外的特殊效果。在尹师傅身上,艺术和生活的概念就是这样朴素地交融在一起。
“打铁这种原始的锻造工艺,虽然简单,但并不易学。如果是摒弃原先的老套套,跟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往前走,更不容易。”老牌的高中生尹师傅,算是铁匠里的高学历,所以介绍起他的“打铁经”来,又条理又生动,“打长不打尖,打宽不打边。”“只能九十九,不能一百一。”尹师傅是个有心人,多年从事的打铁营生,他感受很深,这些他自编的铁匠经,生动而又形象地说出了打铁的技巧。“就说现在做的这些东西吧,凡来订做的,全是单件孤品,还都是看好看、当摆设的艺术品,老辈人哪教过呀?可咱都能做下来,高中可不是白上的,学过立体几何,还学过物理化学,一下就和打铁结合起来了。”
前些时,阳泉有个客人要订做一件铁艺制品青龙偃月刀,要求不仅能练功用,还能摆在家里当艺术品。尹师傅立刻想起了民间武圣关公,他立刻就开始翻看各种资料上的关公持刀造型,月牙弯度是多少,刀背要有多厚,“火上一比划,心里就有数了。这活无图纸,无样品,全靠胸中有成竹啊。连夜加班就做出来了”。第二天下午客户来一试用,正合适,非常感激和佩服。本来尹师傅只收80元的加工费,可是客户非拿出200元硬塞到尹师傅手中。尹师傅高兴的是客户对自己产品和服务的赞誉,不安的是让人家破费这么多实在过意不去,没想到客户握着尹师傅的手直说:“老哥,凭你下的这功夫,做的这活,200元也不多!”
我注意到尹师傅制作的铁器上,每件都有一个梅花烙印,这可是他独特的标志,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“LOGO”(徽标或商标),没想到打铁的人还很重视自己产品的信誉。“这是我的记号,也是我的品牌,凡是我手里做出来的东西,都得保质保量,这对客人是个承诺,对自己也是个交待。”
柳暗花明的铁艺业
铁匠铺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,本来是将要退出历史舞台了,但是什么事情都是因人而异的,正是尹师傅这样的有心人,不仅传承了古老的手艺,而且能抓住机遇创新发展。有一次,有个客户来订做一辆复原的古代战车,要在旅游区里摆放。尹师傅做完后,一下就受到了启发。近几年盂县在凭借忠义文化大力开发旅游,闻名的赵氏藏孤处藏山就在苌池乡境内,尹师傅又动起了古老的铁艺和旅游文化结合的脑子。如果能设计制作一些和忠义文化有关的旅游产品,既能让游人带上富有地域气息的独特纪念品,又能让铁匠铺焕发生机,让这门手艺发扬光大,那该多好。儿子尹永伟刚好是一位美术教师,父子俩说起这个话题,那是信心倍增,小尹立刻查阅资料,设计出了战国风格的腰牌、手牌、铁钩、微型武器等标志牌和小物件。他们希望眼前的炉火依然通红。
我去时恰逢周末,尹师傅的儿子尹永伟正好在家。他和父亲正在试制新设计的铁腰牌,铁匠铺也显得红火了许多。炉火熊熊,通红的火光映亮了尹师傅古铜色的脸膛,小尹以悠扬的节奏拉着风箱,伴着呼啦呼啦的响声。炉火越烧越旺,炉火中的铁块由暗红变成通红,由通红变成刺目的炽白。在一旁眯缝着双眼观察火候的尹师傅忽地起身,将含在嘴里的烟飞速灭掉,圆睁了双目,从喉咙深处低吼出一声:“好了!”语音未落,已抄起火钳与小锤,动作娴熟地夹出铁块,置于独角兽形的砧子上,用小锤在冒着热气的铁块上一击,早已蓄势待发的小尹立即抡圆手中大锤,和着铿锵有力的节奏,精准无误地砸在父亲指点的地方,瞬时喷射出一束束缤纷的火花。他们之间并无言语,但配合相当默契,尹师傅不停地将铁块翻覆指打,小尹落锤的速度越来越快,大锤小锤你来我往,锤起锤落。
父子两人时快时慢,时轻时重,经过几次捶打,一块顽铁,已经有了模样,尹师傅拿起一把带有梅花形钢印的小锤錾上自己的标记。这时铁牌的颜色也从先前的红中透白,转为绯红,转为暗红,再转为铁青。他飞快地夹起打好的铁牌投进水盆,只听“哧”的一声,半空中腾起一团白色雾气,一件新的铁艺品就诞生了。
铁艺人就是这样,以积极向上、坚韧勤奋的人生态度,几十年如一日地磨练自己的手艺,殚精竭虑、精益求精地制作着铁艺作品 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