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3年4月生于山东威海荣成,退伍军人,铁艺书画爱好者。1981年10月,王晓辉参军进入中央警卫部队,2006年退伍转业至地方。业余时间,王晓辉喜欢创作各类铁艺书画作品,自转业以后,先后创作有毛主席诗词作品、铁艺牡丹等近百幅作品并进行展览。
1981年,18岁的王晓辉光荣入伍,来到北京,进入中央警卫部队。对于王晓辉来说,这辈子最自豪的履历,就是自己曾在毛主席纪念堂担任警卫,“四年的时间里,我一直都守卫在毛主席身边。”
2006年,因伤残退伍的王晓辉转业到地方,也自此开始了自己的铁艺书画工艺品创作,还先后举办了不少展览,让更多的人见识到艺术变废为宝的魅力。之所以能够沉下心来创作这些工艺品,王晓辉归结于自己的性格,“我这个人,做事的时候能够静得下来。”
王晓辉说:“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,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北京更美好。如果可以,希望能够把我的作品都拍卖出去,将所得的钱都捐给边远山区的孤寡老人和失学儿童。”他说,“那些和我一起从中南海出来的老战友们,他们也希望可以多做一些公益。”
曾在纪念堂为毛主席站岗
“我是山东威海荣成人,1981年10月27日,我来到北京当兵。当时北京只有二环,还没有三环。”据王晓辉回忆,当时一起来北京参军的战友,整个荣成只有60多个人,“我们一个镇只有3个人通过选拔。”
当兵,既是王晓辉的愿望,也是父亲的心愿,“那个时候我就特别想当兵,我父亲虽然没有当过兵,但他一生最爱穿的就是军装。后来在大连工作,因为我母亲,最终选择了回乡务农。”父亲是王晓辉最大的偶像,“他爱写字,会拉二胡、板胡,会吹号,可以说我现在这些本事,都是父亲传下来的。”
结束训练后,身高1米79的王晓辉,被分入中央警卫部队二大队四中队,“……也叫礼兵中队,专门负责守卫人民大会堂和毛主席纪念堂。”王晓辉说:“礼兵负责的工作很多,对礼兵的要求也很高,同一组礼兵,身高体重长相都得差不多。”
当然,最令王晓辉难以忘怀的,还是自己在毛主席纪念堂展览厅担任警卫的4年岁月。“上学的时候,我就很崇拜领袖,后来又分配到毛主席纪念堂站岗。四年的时间里,我一直都守卫在毛主席身边。”王晓辉说,自己在毛主席纪念堂的工作人员中算是小有名气,“1984年新华社照的礼兵照片中就有我,当时国家第一次有彩色照片,非常珍贵。毛主席纪念堂还送了一张6寸的照片给我,这张照片一直珍藏在我身边。”
转业后爱上铁艺书画品创作
离开毛主席纪念堂以后,原本就写得一手好字的王晓辉,被调入警卫团业余演出队,负责演出舞美以及版画绘制等工作,“我从小字写得就好,加上自己又喜欢写写画画,后来就在部队负责宣传工作,那会儿长安街上经常可以看到我画的宣传黑板报。”
1993年7月,王晓辉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,学习舞台布景专业,也是从这个时候起,王晓辉开始主动用易拉罐制作一些小工艺品。“其实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就已经创作过一些小工艺品了,这和我做舞美有关,当时经常需要一些立体造型,比如五角星、国旗等,用易拉罐剪出需要的形状,折出立体造型,再喷上红漆,效果特别好。”王晓辉说。
2006年,王晓辉转业到地方工作,“真正开始创作这些铁艺工艺品也是转业后的事情,毕竟军人没有太多业余时间”。王晓辉第一个想到了用自己最喜欢的毛主席诗词作品进行创作,为了达到比较好的效果,他选择了剪起来相对比较容易的易拉罐。即使这样,完成一幅成品也并不简单,“首先要用胶将金丝绒布绷在适合大小的三合板上作为底板,然后需要按照板子的大小,确定字体大小,按照比例将毛主席诗词放大,再一个个拓到易拉罐上,原字原形地剪下来。”
每一幅作品都是心血之作
花了3年多时间,王晓辉才完成了这些作品,“前两年主要是做准备,单位为了支持我创作,号召大家帮我一起收集易拉罐,前后一共用了2000多个。”材料太多,做起来也很占地方,单位还特意给王晓辉留出一个小间作为创作室。为此,他每天早上6点多就前往单位,利用上班前和午休的时间进行制作,即使周末也很少休息,整整做了一年多时间,才完成了26幅铁艺毛主席诗词作品。“这里边有一幅《满江红》,作品有两米多长,现在已经赠给了毛主席纪念堂——我就是从那里出来的,对毛主席纪念堂有很深的感情。”王晓辉说。
做起来很是辛苦,但完成后的喜悦也是无与伦比的,“以前肯定有人剪过铁艺书法,但不像我可以一口气完成这么多幅系列作品。有人建议我去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,我个人完全没有这种想法,凭借的全部是自己的热爱。”当然,既便如此,剪字过程中的辛苦也让王晓辉至今难以忘怀,“现在让我再剪一遍,我八成做不了这么好。”
不过,王晓辉很快又找到了新的创作方向——铁艺牡丹,“我一共完成了23幅铁艺牡丹作品,每一个叶片、花瓣都是用铁剪刀剪出来的,前后用坏了3把铁剪刀,500多个茶叶罐。”王晓辉说,“经常有人问我最喜欢哪幅作品,我的答案是都喜欢——因为每一幅作品,都是我的心血之作。”
|